前言
或许,你曾在无数个瞬间“嫌弃”过自己嘴笨:明明早已在心里打好草稿的话,说出口却立刻变了味儿;有时话说到一半儿,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;经常在争论过后不断自责:当初要是这样说就好了......可每当情景再现时,又会一次次地重蹈覆辙。生活中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语言是媒介。表达得当,则沟通顺利,节约精力;表达不到位,却往往事倍功半,消耗感情,甚至种下芥蒂。学会把话说在点子上、说到对方心里去,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。
生活中的我们,何尝不是如此?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,所以总想让说出口的每句话都显得恰如其分,于是有话也说不出口。或许是会上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,担心被同事嘲笑想法不成熟;或许是在饭桌上不敢轻易开玩笑,担心突然冷场;也或许是在聊天中不敢“有话直说”,担心一句话说不好得罪人。孰不知,对自己限制越多,反而越来越不敢轻易把真实想法讲给别人听。生怕真实的自己太脆弱,而真实的世界又太苛刻。但实际上,每一个人总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,然后才会变得闪闪发光。想要学会自由地表达,其实并不难,真实地做回自己就好。
如果你时常懊悔:“我当时就应该这样说”“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要立刻说清楚”......不妨再试着多问自己一句:“为什么想说的话却没能立即说出口?”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不是有话不会说,而是总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,乱了节奏,又忙着解释与争论,失了分寸。
面对气急败坏的同事,他们选择先安放好自己的情绪,就事论事,直面问题本身;
面对产生误会的朋友,他们选择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矛盾,主动沟通,坦诚相待;
面对生意场上的伙伴,他们选择情绪让步,也坚守底线,不疾不徐地推动沟通,实现双方互利共赢。
越是急事,他们越要慢慢说,越是大事,他们越要细细谈。正应了那句:“喧闹任其喧闹,我只淡然一笑。”说到底,有话不会说,欠缺的不是表达力,是情绪把控力。
在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,沟通中吃的苦,大多源于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。想说的很多,准确说出口的却很少。所以,我们就更需要掌握一套“反内耗”的沟通方法
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面来:如果说出口的话,总带有一丝附和的味道,或许是因为你习惯了讨好别人,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;如果在发言的瞬间,大脑突然一片空白,或许是因为太过紧张,过度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......想要提升表达力,就不能只关注表达方面的问题。我们需要做的,是保持对问题的觉察,细究问题背后的人生课题,先把自己的“心”历练好。
在沟通中,为自己的情绪留有余地十分必要。比如,一旦发觉对方的情绪密度过高,自己难以招架时;可以刻意减缓说话的速度,或者在下一次开口说话前先停顿几秒钟,为头脑留足冷静的空间。与人沟通时,70%是情绪,30%是内容。做好情绪管理,就是在进行有效沟通。
《金字塔原理》一书中曾提出“结论先行”的概念,就是在表达观点的时候,优先说出结论。举个例子,当遇到不可抗力导致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时,可以尝试这样向领导汇报:“领导,原定于今日完结的某项工作,可能需要推迟一天向您交付成果,原因如下:......”如果你在汇报工作前不知如何开口,那么直接阐明结论,或许会帮你免于内耗。另外,结论先行的表达方法,也能帮助自己理清论述思路,提升语言说服力。
最后
成年人的世界里,提升表达力不是目的,把心活透,活出自己的内生力量才是关键。
开口前少否定自己,我嘴说我心,认真说真话,方能自在前行;
交流时多关注自己,守好内心的秩序,方能守住节奏。



3 条评论